“名家讲经典——李洱:从《一千零一夜》说起” 活动乐胡麻将摆叫外挂举办
最佳回答
“乐胡麻将摆叫外挂”“名家讲经典——李洱:从《一千零一夜》说起” 活动乐胡麻将摆叫外挂举办
北京11月8日电 (记者 高凯)“名家讲经典——李洱:从《一千零一夜》说起”文学活动日前在北京工业大学举办。
作为“‘京’彩文化青春绽放”行动计划“书香行”系列活动以及第十届北京十月文学月重要活动之一,活动邀请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、北京大学教授、北京作协主席李洱,为现场师生及线上读者讲述《一千零一夜》这部经典著作中的故事是如何被后世作家改动、重写,赋予不同的意义和价值的。
李洱在活动中。主办方供图
《一千零一夜》是一部家喻户晓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。李洱认为,这个传奇故事的背后指向的是文学的作用,“文学作品可以通过进入公共空间的方式改变现实,文学可以救人。”同时,它也呈现出故事中悬念的作用,它意味着生命的延宕,意味着永生。“为什么是‘一千零一夜’?‘一千’代表着终结,而‘一千零一夜’意味着重新开始,所以它是终结,也是开端。《一千零一夜》这个书名就在告诉我们,它是一个关于人类文化循环的永恒的故事。”
在《一千零一夜》中的第三百五十一夜,山鲁佐德为国王讲述了一个《一梦成富翁》的故事。相传古时候,一个住在巴格达的人梦见遥远的米斯尔有巨大的财富,于是千里迢迢去寻找,却被当地人当作盗贼殴打。在听到他因梦寻宝的来意之后,省督嘲笑说自己也曾梦见巴格达某棵树下有珍宝,但谁会把梦当真?最后,主角返回巴格达后根据省督的梦的指引竟然真的挖到珍宝。“你不知道你的祖辈、父辈和你所经历的一切都是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,你必须到另外一个地方,才能认识到自己经历的意义。”李洱认为,这个古老的故事直到今天仍是不过时的,一个人仅凭自己是没办法认识自己的,主体性不是封闭的,自我必须和他人发生关系,才会有所获得。
后来,博尔赫斯对这个故事进行了改编,写出了他的著名作品《双梦记》。“博尔赫斯不光强调一个人做梦的意义,还强调第二个人做梦的意义。”李洱认为,这样双梦的并置,意味着自我和他人是对等的,两者缺一不可。李洱继而提出,《双梦记》为后来一部新的长篇小说的诞生提供了灵感,那就是保罗·科埃略的《牧羊少年奇幻之旅》,这部在全球发行量巨大的作品。这个古老的故事直到今天还在被扩写,因为它的内核是“人如何认识自己”,这个经典的母题永远会被不同时代的不同作家赋予新的创造。
李洱指出,《双梦记》里寥寥几笔对于沙漠、洪水、妖怪的描写化作曲折的情节,路程的艰辛在其中被放大到极致,同时将小说的主题指向爱情、欺骗与反欺骗、信任与背叛以及面临各种艰难险阻需要的勇气。就这样,它成为一部成长小说。
而恰恰是这种“成长小说”的内核,让这个故事拥有了席卷全球的力量。同样,在中国文学的巅峰《红楼梦》中,我们也能感到这种强大的共鸣。李洱认为,《红楼梦》本质上就是关于贾宝玉成长的故事。这样的成长经历不仅吸引着青少年,也引发父母乃至祖辈的共鸣,因为在快速变化的现代文明中,所有人都面临着“再成长”的课题——如何在复杂环境中克服迷茫、找到自我,并将个人经历转化为精神财富。
李洱指出,将“成长”确立为文学的核心主题,对中国而言尤其具有现代性意义。“中国文学的使命,便是将写作纳入这个民族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去;而我们也应在阅读中不断接受他者文化对自我的冲击,发现自己如何与世界相处,逐步成长为新的自我。”自我与他者,出走与成长,这个来自《一千零一夜》的古老故事,就这样几经更迭,成为永恒的人类寓言,人人都可以在其中看见自己,这就是经典的意义。(完)